当前位置:  首页>> 技术小册>> NLP入门到实战精讲(下)

150 | Kubernetes基本概念

在深入探讨Kubernetes(K8s)的实战应用之前,深入理解其基本概念是不可或缺的基石。Kubernetes,作为云原生时代最核心的容器编排工具,以其强大的自动化部署、扩展和管理能力,成为了现代软件开发和运维的标配。本章将系统介绍Kubernetes的基本概念,包括其起源、核心概念、架构设计及主要组件,为读者后续深入学习和实战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一、Kubernetes简介与起源

1.1 Kubernetes概述

Kubernetes,源于希腊语,意为“舵手”或“领航员”,由Google基于其内部使用的Borg系统开源而来,旨在提供一个可移植的、可扩展的开源平台,用于自动化部署、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程序。Kubernetes支持声明式配置和自动化运维,能够大幅度提高开发、测试及部署的效率,降低运维成本。

1.2 起源与发展

Kubernetes的故事可以追溯到Google早期的容器化实践。随着微服务架构的兴起和容器技术的成熟,Google意识到需要一个强大的平台来管理大规模、高可用的容器化应用。Borg系统的成功应用为Kubernetes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自2014年Kubernetes以开源项目形式发布以来,它迅速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,成为了云原生计算基金会(CNCF)的首个毕业项目,标志着其在技术成熟度和行业影响力上的巨大成功。

二、Kubernetes核心概念

2.1 Pod

Pod是Kubernetes中最小的部署单元,也是最基本的操作对象。一个Pod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紧密相关的容器,这些容器共享相同的网络命名空间、存储卷以及IP地址等。Pod的设计思想是将应用的不同组件打包在一起,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部署和管理,从而简化了应用间的依赖关系。

2.2 控制器(Controllers)

Kubernetes通过一系列控制器来实现对Pod及其他资源的高级管理。常见的控制器包括Deployment、StatefulSet、DaemonSet等。Deployment用于管理无状态应用的部署和更新;StatefulSet用于管理有状态应用的部署和更新,确保Pod的启动顺序、唯一性和持久化存储的挂载;DaemonSet则确保集群中的每个节点上都运行一个Pod的副本,常用于运行集群日志收集、监控等守护进程。

2.3 服务(Services)

Service是Kubernetes中用于定义Pod访问策略的逻辑集合。通过Service,可以实现Pod的负载均衡、服务发现及访问控制等功能。Service通过标签选择器(Label Selector)确定要代理的Pod集合,并对外提供一个稳定的IP地址(ClusterIP)或域名,客户端通过该地址访问服务时,Service会将请求转发到后端的Pod上。

2.4 标签与选择器(Labels & Selectors)

标签(Labels)是附加到Kubernetes对象(如Pod、Service等)上的键值对,用于组织和选择对象。选择器(Selectors)则是一组用于匹配标签的查询条件。通过标签和选择器,用户可以灵活地管理集群中的资源,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灵活调度。

2.5 命名空间(Namespaces)

命名空间是Kubernetes中的一个虚拟集群,用于将集群内的资源逻辑上隔离成不同的组。每个命名空间内的资源都是相互独立的,有助于在多用户或多团队环境下进行资源的隔离和管理。

2.6 卷(Volumes)

卷(Volumes)是Pod中能够被容器访问的存储介质。Kubernetes支持多种类型的卷,包括空目录(emptyDir)、宿主机目录(hostPath)、持久卷(PersistentVolume)等。通过卷,Pod可以访问外部存储资源,实现数据的持久化存储和共享。

三、Kubernetes架构设计

3.1 总体架构

Kubernetes的架构设计遵循主从模式,由一组控制节点(Master Nodes)和多个工作节点(Worker Nodes)组成。控制节点负责集群的调度、状态监控和API服务等核心功能;工作节点则负责运行容器化应用。

3.2 控制节点组件

  • API Server:集群的统一入口,提供RESTful API供客户端和内部组件调用。
  • Etcd:高度一致的键值存储系统,用于存储集群的所有配置和状态信息。
  • Scheduler:根据调度策略,将Pod调度到合适的节点上运行。
  • Controller Manager:负责运行各种控制器,实现集群的自动化管理。

3.3 工作节点组件

  • Kubelet:节点上的主代理,负责Pod的创建、更新、终止等生命周期管理。
  • Kube-proxy:实现Service的负载均衡和服务发现功能。
  • Container Runtime:负责容器的运行,常见的容器运行时包括Docker、containerd等。

四、Kubernetes主要特性

4.1 自动化部署与扩展

Kubernetes能够自动化地完成应用的部署和扩展,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Pod的数量,确保应用的高可用性和弹性伸缩能力。

4.2 自我修复

当节点或Pod出现故障时,Kubernetes能够自动检测并尝试恢复,减少人为干预,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
4.3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

通过Service资源,Kubernetes实现了服务的自动发现和负载均衡,简化了应用间的通信和依赖关系。

4.4 声明式配置

Kubernetes支持声明式配置,用户只需定义期望的状态,系统会自动将当前状态调整到期望状态,大大简化了配置管理过程。

4.5 跨平台支持

Kubernetes设计为跨平台运行,可以在多种云环境、物理机或虚拟机上部署和运行,为用户提供灵活的选择和一致的体验。

五、总结与展望

本章详细介绍了Kubernetes的基本概念、核心组件、架构设计以及主要特性,为读者后续深入学习和实战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随着云原生技术的不断发展,Kubernetes作为云原生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,将继续在自动化部署、扩展、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未来,我们可以期待Kubernetes在更多领域和场景下的创新应用,为软件开发和运维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率。